•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慈禧死后权力落谁手上

    栏目: 百科 日期:2023-08-16 06:01:29 浏览量(来源:小钱

    [摘要]慈禧死后权力落谁手上?我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原著里的某些观点来回答你这个问题吧。对于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而言,他手上的权力无非有三样:政权、兵权、财权。政权就...

    慈禧死后权力落谁手上?

    我用《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原著里的某些观点来回答你这个问题吧。

    对于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而言,他手上的权力无非有三样:政权、兵权、财权。

    政权就是人事任免的权力,

    兵权就是调动军队的权力,

    财权就是调动资金的权力。

    在一个国家里,这三种权力很少有完全集中在一个人手里的情况,毕竟人总会犯错,一个手握大权的人犯错那将会是灾难性的,所以权力大部分的时候都是分散的,好确保互相制衡,互相监督,让国家的权力状态进入到一个平衡的状态。

    那么,什么时候这三种权力会集中在一个人身上呢?

    那就是发生大规模战争的时候!

    发生战争时,为了应对战争,必须保证政府有高度的行政效率,快速地处理各种事务,只有国家权力高度集中时才能做到这种事。

    就如同三国时期的诸葛亮,蜀国内部龙蛇混杂,山头林立,为了避免权力分散导致国力下降,以致外患趁虚而入,诸葛亮就借口伐魏把蜀国大权揽在自己身上。

    那么,反过来说,什么时候这三种权力会完全分散开来呢?

    那就是权力继承过渡的时候!

    当国家领导人逝去,新的国家领导人刚刚继承权力的时候,这时候国家的权力是分散的!

    因为人性使然,国家领导人不可能在退位前就把这些权力完全交到继承人手里,他只能把这些权力交到自己的亲信手里,继承人上任后必须慢慢地把权力收回。。。。如何把分散的权力收回,这是对每一任新上任的领导人的考验!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原著里,新皇帝上任后,就重用亲信(顾廷烨,沈国兴),在荆谭之乱时趁机把国家的兵权收拢交给自己的亲信。

    然后,他还趁机发落了一批亲贵,把政权和财权也慢慢收回。

    回到慈禧死后权力落到谁手上的问题上,我觉得不能仅仅只从慈禧的安排上着手,而应该从大清国当时的状况入手。

    大清国当时的政权,兵权,财权都呈现出了一副极为分散的状态。

    首先,中央已经控制不住地方,地方的督府有权自己招兵买马,还能私自收缴厘金商税,这和唐朝后期的藩镇割据没什么区别。。。要不然也不会辛亥革命一爆发,就十几个省相继宣布独立,因为这些省本来就已经处于半独立状态。

    然后,中央只能依靠袁世凯的新军撑场面,这些新军大部分都对袁世凯唯命是从,事实上当时袁世凯就是一个低配版的曹操(袁世凯还是比不上曹操,因为袁世凯那时候只有兵权,没有政权财权,曹操兵权政权三者兼得,汉献帝三种权力都没有),一旦天下大乱,袁世凯必然趁机要钱要权,甚至挟天子以令诸侯。。。。后来也的确如此。

    再者,那时候,清朝的满族亲贵那时候已然是一塌糊涂,满族亲贵里面,有心挽救大清国的年纪尚轻,经验不足,有心无力;而那些经验丰富的满族亲贵又看清楚了现实,知道大清朝已经积重难返,无可救药,他们只想趁着还能捞钱的时候尽量捞钱,好保证自己的未来。。。。没有一个可以托付重任的!

    最后,大清政府那时候在财政上面可谓捉襟见肘,天文数字的各种债务,地方上的税收被各地督府把持,海关等大头收入又落入到洋人手上,还有就是处处可见的贪污腐败.....清政府只能拆东墙补西墙,到处借债四处张罗。。。那一天玩不转了,那么就是倒台的时候。

    简单的说,清朝那时候已经烂到了根子里了!

    人人都说慈禧把大权交给了隆裕太后和摄政王载沣,然而事实上即使是慈禧太后在世时,她也只能像打麻将一样,手里面一副烂牌,也不知道其他几家是什么状况,就只能摸一张打一张,勉力维持,就看那天谁糊了!。。。要不是慈禧老妖婆牌技高超,恐怕大清国未必能撑这么久。

    这副烂牌传到了隆裕太后和载沣手里面,他们继承到的:

    只是不堪一击的政权(皇太后、摄政王的名头虽响,而且名正言顺,但一旦发生大事,他们缺乏经验,应付不来的时候,就不得不把权力下放);

    有名无实的兵权(地方兵只听本地督府,中央兵只听袁世凯,满族亲贵里面又缺乏可以领兵之人);

    以及千疮百孔的财权(资金紧张,大量负债,子公司又各自为政,而且又得应付各种庞大的开支,这样的公司随便一个危机都能垮台!)

    就犹如一张巍巍战战的三角凳,如果他们不乱动,他们或许还能勉强坐下去,如果他们乱折腾,搞不好就会整个散架!。。。载沣真不懂时势,上来就把袁世凯搬掉,也不想想没有了袁世凯,没钱没兵的满清政府有什么能力应付内忧外患。

    慈禧死后权力落谁手上?

    慈禧死后,清朝的权力当然是落到了摄政王载沣的手上。

    慈禧在临终前最后做出了三个影响清朝命运的决定:

    第一个是任命醇亲王载沣为清政府的摄政王;

    第二个是选中载沣的儿子溥仪作为皇位继承人,虽然这时候光绪皇帝还没死,但是慈禧也不会让光绪再活下去;

    第三个是让人给光绪皇帝送了一碗“酸奶”,毒死了光绪。

    她之所以会选择让载沣当摄政王,又让载沣的儿子溥仪当皇帝,一则是因为载沣和他爹奕譞一样组够听话;二则是因为慈禧也没想到自己会死得这么快,她原本还想着毒死了光绪,让溥仪当皇帝,她自己继续掌控清政府。

    只可惜,光绪皇帝一死,她自己也松了一口气,松完了这口气,她也就咽气了。

    所以,慈禧死后,因为小皇帝溥仪才三岁不到,清政府的权力自然而然地落到了摄政王载沣的手上。

    清朝历史上只有过两个摄政王,一个是顺治时期的多尔衮,一个自然就是载沣,只不过载沣的能力远不如多尔衮而已。

    载沣掌权的时候,清朝已经快走到了尽头,虽说让多尔衮来摄政,多尔衮也救不了清朝,但说实话,载沣的能力绝对比不上多尔衮,这一点毋庸置疑。

    载沣主政之后,总的来说只干了一件事——巩固皇权。

    他很清楚想要巩固皇权就得掌控兵权,所以他一上台就迫不及待地罢免了袁世凯,收回了北洋新军的兵权,随后又换掉了兵部尚书铁良,试图将兵权牢牢地掌控在皇室自己的手中,或者说是掌控在他自己的手中。

    除此之外,他又借鉴了德国皇家近卫军,花费了无数的人力、财力和物力训练了一支人员编制在1.2万人的禁卫军。

    这支花了3年时间打造出来的禁卫军,也可以说载沣掌权三年的时间中最拿得出手的东西了。

    但是,禁卫军刚刚训练好,他也刚刚意气风发地去检阅万禁卫军,武昌城里就响起了起义的枪声,拉开了推翻清王朝的序幕,载沣可谓是又悲催又无奈。

    载沣虽然看似收回了兵权,巩固了皇权,可他对闹得越来越激烈的革命党却束手无策,对回家钓鱼的袁世凯更加束手无策。

    汪兆铭在载沣的必经之路,也就是银锭桥下埋炸药想要炸死载沣,载沣很生气,想要杀了汪兆铭,可是被善耆一劝,他冷静下来之后又不敢杀了,只能判汪一个永远监禁。

    为什么呢?

    因为局势太动荡了,清朝已经支离破碎了,载沣根本不敢冒险去激怒革命党,所以为了稳定革命党,他只能关着汪,不敢动手。

    武昌的枪声一响,载沣赶紧让荫昌率军南下镇压起义军,可是荫昌有没有这个能力呢?显然没有,所以载沣虽然收回了兵权,可却没有一个可堪一用的将领,这样一来,收不收兵权又有什么用?

    载沣只能去求袁世凯了,袁大爷呀,你可赶紧出来帮帮我吧!

    袁世凯出不出山呢?当然出,但是得好好地和载沣讨价还价,最后载沣不得已之下只能任命袁世凯为内阁总理大臣,让他一手掌控军政。

    同时,又因为载沣镇压起义军不利,在隆裕太后的逼迫之下,他只能选择引咎辞职。

    1911年12月6日,载沣这边才向隆裕太后提交辞职申请,隆裕太后那边便迫不及待地批准了他的辞职。

    于是,清朝的权力又从载沣的手上转移到了隆裕太后的手上。

    隆裕太后在清朝的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时期掌控了清朝的话语权,她能够力挽狂澜吗?

    显然不能。

    隆裕虽然有心学一学自己的姑姑,也就是慈禧,可是她的能力比之载沣更加不堪,载沣尚且不能力挽狂澜,隆裕又怎么可能做得到?

    所以,载沣的退休,隆裕的掌权,只会加速清朝崩塌的速度,绝不可能出现力挽狂澜的情况。

    袁世凯和革命党谈妥了条件,得到了革命党“虚临时总统之席以待袁君反正归来”这个承诺之后,赶紧北上忽悠隆裕,怎么忽悠呢?他说革命党已经成势,遍地是革命党,他也挡不住了,但是他帮溥仪和皇室争取到了一个优待条件。

    只有让溥仪逊位,将政权交给革命党,才能得到这个优待条件,不然的话,不仅得不到优待,还会被赶尽杀绝。

    隆裕一听,瞬间花容失色,情况竟然已经这么糟糕了吗?好吧好吧,哀家也无能为力了。

    于是,隆裕被吓唬得答应了袁世凯的条件,让溥仪退位,将政权和平地移交给革命党。

    溥仪的退位,也就意味着清朝的灭亡。

    虽然后来紫禁城里还有个所谓的“小朝廷”,但终究不足一谈。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