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个性签名
  • 格言大全
  • 名言大全
  • 笑话大全
  • 知识问答
  • 生活家居
  • 星座运势
  • 宝宝起名
  • 休闲爱好
  • 百科大全
  • 严嵩最后的结局如何,严嵩是好人吗

    栏目: 百科 日期:2023-03-12 10:00:18 浏览量(来源:小陈

    [摘要]严嵩最后的结局如何?1565年,嘉靖下令处死严嵩的独子严世蕃,并抄了严家。谁知,当抄家官员打开严家的库房,都吓傻了:这严家比皇帝还要富有啊!嘉靖大发雷霆,没收了...

    严嵩最后的结局如何?

    1565年,嘉靖下令处死严嵩的独子严世蕃,并抄了严家。谁知,当抄家官员打开严家的库房,都吓傻了:这严家比皇帝还要富有啊!

    嘉靖大发雷霆,没收了严家的全部财产,曾经富可敌国的严嵩,如今家破人亡、只能流落街头,靠捡拾坟地里的贡品为生。

    两年后,88岁的严嵩穷困而死,临死前,严嵩眼含热泪,痴痴望着京城的方向,喃喃道:“平生报国惟忠赤,身死从人说是非”,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严嵩依旧没有想明白:自己明明是个忠臣,为什么会落得如此凄凉的下场呢?


    奇葩皇帝朝朝有,明朝朱家尤其多。


    明朝不仅有旷工30年不上朝的万历皇帝,还有不爱江山、只爱木工的天启皇帝,更有既爱江山、又爱炼丹的嘉靖皇帝


    更奇葩的是,嘉靖在位45年,有27年的时间都在修仙问道、寻求长生不老,可他手里的皇权一点也没旁落,诸事不问是他,杀伐决断还是他。


    而之所以会形成这种局面,得归功于一个人,这个人,便是严嵩


    作为历史上最难伺候的皇帝之一,嘉靖手下的“内阁首辅”,实在是不好当。


    嘉靖前后换了23位首辅、平均每2年就要换一个,任职最短的顾鼎臣只干了不到一个月,可严嵩却在这个高危岗位上干了整整20年!


    在嘉靖眼中,严嵩是个“忠君体国”、“勤勉练达”的忠臣、能臣,可在同僚和后世文人眼中,严嵩除了会拍马屁、几乎一无是处,“嵩无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清代张廷玉在编修《明史》时,更是毫不客气地将严嵩归入《奸臣传》,并将其列为“明代六大奸臣之首”。


    严嵩,为什么会表现出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形象?


    他是怎么上位的?又为何会落得一个凄凉的下场呢?


    要解答这些问题,咱们还得从严嵩的父亲严淮说起。




    “大明第一奸臣”严嵩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1、年少有为、怀才不遇


    严嵩,字惟中,1480年出生于江西袁州府的一个读书人之家。他自出生的那一天起,就被父亲严淮赋予了一个神圣的使命。


    严淮为科举准备了一辈子,结果连个秀才也没考上,所以,备受打击的严淮就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了儿子身上。


    严嵩果然不负所望,据史书记载,他三岁就能写字,六岁就能背诵四书五经,八岁就考上了童生,正式成了科举队伍中的一员。


    1495年,严淮终于等到了儿子进京赶考的那一天,谁知,严嵩前脚刚踏出家门,严淮就毫无预兆地病死了,没办法,按照大明礼制,严嵩只好暂停科考,在家守孝三年。


    守孝期满后,严嵩带着父亲的遗愿和满腔的抱负,再战科考,终于在1505年高中进士、入选翰林,这一年,严嵩只有25岁。


    年少才高、志向远大,此时的严嵩,俨如大明帝国冉冉升起的一颗新星,前途一片光明,然而,不久后,仕途正好的严嵩却做出了一个让人大跌眼镜的举动。


    1509年,严嵩的母亲病逝,他借着“丁忧”的机会,毅然决定辞官归隐,在给上司的辞职信中,他直言不讳、大发感慨道:“奸人当道,在下不堪与之为伍!”


    严嵩信中的“奸人”,指的就是当时把持朝政的大太监刘瑾、钱宁、江彬等人,为了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立场,严嵩铁骨铮铮,宁愿弃官不做!


    严嵩说到做到,他在家乡一待,就是十年。在这十年里,他“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渐渐地,严嵩的才名和德行被人们熟知,机会就这么不经意间降临了。




    2、遇到贵人、否极泰来


    1516年,时任内阁首辅的杨廷和主动向严嵩抛来橄榄枝、盛情邀请他出来做官,严嵩欣然应往,在南京担任翰林院侍读。


    两年后,严嵩奉命去广西办理公务,谁知,刚到江西,就赶上了宁王叛乱,公职在身的严嵩顿时被吓得魂飞魄散,于是,撇下公务、一溜烟跑回了老家。


    在严嵩跌宕起伏的一生中,杨廷和算是赏识他的第一个贵人,可惜,严嵩时运不济,没能抓住这次机会。


    1521年,年已41岁的严嵩,又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二个贵人——翰林学士、老乡兼好友桂萼


    桂萼因在“大礼议事件”中出力甚多,颇受嘉靖皇帝的信任,为了培养自己的势力,桂萼将赋闲在家三年的严嵩,调任回京,担任国子监祭酒。


    这之后,严嵩的仕途进入了快车道,他先是升任正三品礼部右侍郎、吏部左侍郎、后升任正二品礼部尚书。




    更锦上添花的是,此时的严嵩又遇到了人生中的第三个贵人——大明第十一任皇帝嘉靖。


    1538年,嘉靖在追任亲生父亲兴献王为皇帝后,又提出要将兴献王的牌位抬进太庙。


    这个提议一出,朝堂上下顿时反对声一片:一个从来没有做过皇帝的人,怎么能称宗祔庙呢?这不是乱了祖制吗?


    严嵩精通礼制,自然也在反对之列。


    嘉靖皇帝大怒,只好拿出杀手锏——将带头反对者全部下狱削官。棍棒之下,严嵩当即痛改前非,挥笔写下了《庆云颂》和《大礼告成颂》两篇奏疏,成了嘉靖皇帝的坚定支持者。


    “嵩尽改前说,条画礼仪甚备。礼成,赐金币。自是,益务为佞悦”。——《明史》


    这件事,成了严嵩政治生涯中一个最重要的转折点。


    从此,严嵩改弦更张,放弃了所有的操守和原则,一心媚上取宠,从一个“能臣”变成了“宠臣”。


    这一年,严嵩已经58岁了。


    为了加倍讨好嘉靖,已过天命之年的严嵩又开始在家苦练青词。

    所谓青词,就是嘉靖帝在礼拜道教神仙时,写给列位上仙的“奏疏”。由于嘉靖对青词的要求极高,所以,很多大臣即便满腹经纶,也达不到皇帝的要求。


    可严嵩在苦练之后,却能将青词写得清新脱俗、荡气回肠,嘉靖对他的恩宠更胜从前,人们也因此讥讽他为“青词宰相”。




    这之后,严嵩又遇到了人生中的第四个贵人——内阁首辅夏言


    所谓“县官不如现管”,在官场上当了大半辈子小透明的严嵩,比任何人都深刻地明白这个道理。


    眼下,他虽然圣眷正浓,但是否能升职加薪,还得内阁首辅夏言说了算。


    于是,严嵩又开始对比自己小两岁的夏言,极尽阿谀奉承之能事。


    有一次,严嵩专门为夏言举办了一场宴席,结果左等右等也不见夏首辅来,严嵩只得亲自到夏言府中去请。


    结果,夏言就是躲着不肯露面,一大把年纪的严嵩不仅不恼,反而当着众宾客的面,对夏言的座位行跪拜大礼,之后才入席开宴。


    夏言听说后感动不已,当即放下戒心,把严嵩当成了自己的心腹和重点提拔对象。


    “嵩科第先夏言,而位下之。始倚言事之谨,尝置酒邀言,躬诣其第,言辞不见,嵩布席展所具启跽读,言谓嵩实下己不疑也”。——《明史》


    严嵩表面上感恩戴德,背地里却酝酿着一个阴险的计划:他如果想从六部,进入大明的权力中枢——内阁,就必须扳倒内阁首辅夏言。


    在切身利益面前,严嵩没有片刻的犹豫,就做出了决定!


    曾经的屠龙少年,如今,已成了恶龙本身。


    1542年六月的一天,严嵩正跪在大殿上,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向嘉靖哭诉:“夏言独断专行欺负老臣,望陛下做主,严惩夏言。”


    嘉靖深谙帝王之术,比起大臣们的团结,他更愿意看到大臣们内斗,于是,嘉靖只微闭双眼修道,并不接严嵩的话。


    严嵩见状,立即话锋一转,愤愤地说:“夏言他欺负老臣不要紧,但是他还藐视陛下您,他扔掉了您御赐的香叶冠。”


    闻听此言,嘉靖立即大发雷霆!


    原来,嘉靖为了表现自己信教的虔诚,不仅将头上的皇冠改成了道士的香叶冠,还另做了五顶香叶冠,赐给了夏言、严嵩等几位最亲近的大臣。


    严嵩对皇帝的赏赐感激涕零,不仅上朝必戴,还特意在冠上罩了一层青纱,以示珍重。


    这几人中,唯有夏言从来不戴。


    有一次,嘉靖实在忍不住,就问夏言:“你怎么不戴朕赏你的帽子?


    夏言不屑一顾道:“我是朝廷重臣,怎么能戴那种东西?!”


    一向自负的嘉靖,竟然被大臣嫌弃了,一颗仇恨的种子就这么埋下了。


    “帝以奉道尝御香叶冠,因刻沈水香冠五,赐言等。言不奉诏,帝怒甚。嵩因召对冠之,笼以轻纱。帝见,益内亲嵩”。——《明史》




    严嵩成功点燃了嘉靖心中的怒火,嘉靖立即亲写敕令,历数夏言“把持言路、轻慢君上”等多条罪状,夏言甚至来不及为自己辩解,就被罢职为民,赶回了老家。


    两个月后,63岁的严嵩,终于梦想成真,以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的身份,成功入主内阁。


    然而,严嵩的好日子仅仅过了三年,怒气渐消的嘉靖又想起夏言的好处来,1545年12月,夏言突然被召回京城,并官复原职。


    夏言重登首辅之位,自然对陷害过自己的严嵩,没有好脸色。严嵩在内阁里举步维艰,他手下的党羽也大受牵连。


    夏言此人,品行刚正不阿、为官清正廉洁,可他却有一个致命的缺点——清高,他不仅看不上嘉靖的修仙大业,更看不上嘉靖身边那些逢迎取宠的亲信和宦官。


    这些全被严嵩看在眼里,他要利用这一点,彻底打败夏言!


    1547年,鞑靼入侵大明边境,为了收复河套地区,夏言大力举荐陕西总督曾铣为帅,曾铣兵贵神速,仅用了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击退了蒙古骑兵,眼看故土收复在即,严嵩却突然指使边将仇鸾密奏:“统帅曾铣掩败不报、克扣军饷,并多次贿赂首辅夏言”。


    严嵩也趁机在嘉靖帝面前添油加醋:“夏言私下结交大将,不知意欲何为。”


    这话说得十分露骨,就差明说夏言要造反了!嘉靖视皇权如命,为了坐稳皇帝的宝座,他始终坚持着“宁可错杀、不可漏放”的原则。


    不久,曾铣被下狱处死、家人被流放,67岁的夏言也以“结交边将”的罪名被抄家问斩。


    严嵩大获全胜,又一次取代夏言,站在了权力之巅。


    这一年,严嵩69岁。


    在这之后的18年时间里,满朝文武,将无人是严嵩的对手。




    3、“忠勤敏达”、陷害忠良


    《明史》评价严嵩“无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我认为这个评语,是不够准确的,其实,严嵩不仅善于拍马屁,还善于演戏。


    自1542年入职内阁起,严嵩就成年累月地待在值班室,早请示晚汇报,该做的工作一样也不落,有时为了工作,他可以废寝忘食,甚至一连几个月也不休假。


    嘉靖大为感动,特赐严嵩一枚银印,上书“忠勤敏达”四字,以示表彰。


    可奇怪的是,严嵩日理万机,却没干出过什么除旧布新、改革弊政、利国利民的政绩,严嵩的“勤奋”,说白了,就是一场专为嘉靖准备的表演秀!


    作为一个“出类拔萃”的奸臣,严嵩在贪污腐败、打击异己上,也是一枝独秀的。


    严嵩到底贪了多少钱?没人算得清楚,只知道每年都察院评选贪污腐败分子,严阁老必定高居榜首。


    嘉靖对此心知肚明,收到的弹劾奏疏也堆积如山,但他每次都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严嵩在痛骂声中依旧稳居首辅之位。


    于是,就有专家猜测,严嵩贪污的钱,一大部分都进了嘉靖的口袋,也就是说,嘉靖朝最大的贪官,不是严嵩,而是嘉靖自己。


    上有所效,下必甚焉。


    在严阁老的带头贪污下,满朝文武几乎无人不贪。


    抗倭名将俞大猷因不肯依附严嵩,被人以“勾结外敌、私吞军饷”的罪名收押入狱,有些正直的大臣不忍见俞大猷受刑,便私下凑了三千两银子上下打点,这才让严嵩改了口,勉强保住了俞大猷的一条性命。


    锦衣卫小吏沈炼因看不惯严嵩误国,就上疏弹劾严嵩“卖官鬻爵、擅宠害政”,没想到,嘉靖不仅没有惩罚严嵩,反而将直言敢谏的沈炼贬官流放。


    为了泄愤,严嵩之子严世蕃诬陷沈炼为白莲教教徒,将其杖责致死。


    之后,兵部武选司员外郎杨继盛也因弹劾严嵩,被严世蕃活活打死在狱中。


    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严嵩只手遮天、党羽遍布朝堂。


    在影视剧《大明王朝1566》中,严嵩曾得意洋洋地对儿子严世蕃说:"这大明朝能呼风唤雨的人只有一个,那就是皇上。能遮风挡雨的人也只有一个,那就是我严嵩。"


    严嵩之狂,由此可见一斑!


    严嵩花了整整40年的时间,才从一个七品小官位居当朝首辅,享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荣宠,然而,他仅用了2年的时间,就亲手毁掉了这一切。



    4、家破人亡、凄惨落幕


    1562年,严嵩的夫人欧阳氏去世,严嵩悲痛欲绝,在诸多身份中,他不是一个好首辅,也不是一个好臣子,但他是一位好丈夫。


    在崇尚三妻四妾的古代,严嵩身居高位,一辈子却只娶了欧阳氏一位夫人,二人也只养育了严世蕃一个儿子。


    欧阳氏的死,不仅给了严嵩沉重一击,也给盛极一时的严家敲响了丧钟。


    之后不久,徐阶的门生邹应龙弹劾严世蕃在为母守孝期间,公然纵酒淫乐,嘉靖向来重视孝道,于是,大怒之下将严世蕃免官流放,严嵩受到牵连,也被勒令辞官回家。


    要说嘉靖对严嵩真是不错,尽管严嵩罄竹难书,可嘉靖对他一没有赶尽杀绝,二没有抄家问罪,反而任由严嵩带着近千车的财物,浩浩荡荡回到了江西老家。


    如果事情到此结束,严嵩的余生或许会过得相当舒适,可他的宝贝儿子又出来坑爹了。


    1584年,严世蕃私自从流放地雷州跑回江西,并继续横行乡里,欺压百姓。在继任内阁首辅徐阶的暗中指使下,不可一世的严世蕃最终被抄家处死。


    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严嵩不仅失去了最爱的妻子、儿子,还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巨额财富。


    身无分文的严嵩,只得流落街头,靠乞讨为生,可当地百姓素知严氏父子的恶行,谁也不肯接济他。


    饥饿难忍的时候,严嵩就跑到坟地里找贡品吃,就这么苟活了2年,88岁的严嵩,最终穷困而死。


    他死后,既无棺木收殓,也无后人前去吊唁,提起这位执掌政坛20年的内阁首辅,人们总会不自然地想到两个字——“权奸”。



    严嵩为什么会落得一个家破人亡、遗臭万年的下场?


    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


    1、失去了皇帝的信任


    严嵩之所以能得到嘉靖的信任,一方面在于他总能猜中皇帝的心思,和皇帝站在统一战线上,另一方面在于他写了一手好青词。


    然而,随着年老体衰,严嵩身上的这些优点都不复存在了。


    1562年,83岁的严嵩,不仅行动日益迟缓,反应也明显慢了半拍,他写的青词,不仅词不达意,有时还出现了明显的错误。


    嘉靖为此发了好几次火,严嵩忧惧不已,只得将“迎合皇帝”这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秘密交给儿子严世蕃。


    史书记载严世蕃虽品行不端,却聪明异常,他甚至比父亲严嵩更会揣摩皇帝的心思,所以,时人皆知:“皇帝不可一日无严嵩,严嵩不可一日无严世蕃。”


    “帝所下手诏,语多不可晓,惟世蕃一览了然,答语无不中。嵩受诏多不能答,遣使持问世蕃”。——《明史》


    后来,严世蕃被捕入狱,嘉靖这才意识到错误频出的严嵩,已经在首辅这个位置上干得太久了。


    恰在这时,嘉靖宠信的一个道士蓝道行,在扶乩后,传达了“上仙”的指示:“今日有奸臣奏事,国家危在旦夕!”


    嘉靖深信不疑,连忙问道:“奸臣是谁?”


    好巧不巧,严嵩正好进宫上奏,嘉靖对号入座,这才在“神仙”的帮助下,看清了老搭档的“奸臣”面目,将其罢职回家。




    2、意图挑战皇权


    严嵩在官场上谨慎了一辈子,没想到,晚年却因为私心,栽了一个大跟头。


    1561年,吏部尚书出现空缺,严嵩就想让小舅子欧阳必进接任,偏偏嘉靖对此人很是厌烦。


    为这事,严嵩多次向嘉靖求情,必要时还声泪俱下,打起了感情牌:“臣为大明朝鞠躬尽瘁了一辈子,陛下就当可怜老臣,满足老臣的这个愿望吧。”


    “嵩谓必进实臣至亲,欲见其柄国,以慰老境”。——《明史》


    嘉靖虽然碍于情面,勉强答应了严嵩,可两个月后,嘉靖就将欧阳必进赶回了老家,他是借此警告严嵩:官吏任免得朕说了才算!


    严嵩恍然大悟,这才意识到自己碰了多大的一块雷区,皇权,是身为人臣,最不该触碰的东西。


    17年前,严嵩用这个理由杀了夏言,17年后,徐阶又用这个理由杀了严世蕃。


    1564年,严世蕃私自逃回乡里,被重新抓捕入狱。谁知,严世蕃不仅毫无悔过之心,反而公然叫嚣:“任他燎原火,自有倒海水”,他认定刑部官员一定会弹劾他“陷害忠良、贪污纳贿”等罪名。


    这样一来,他就把嘉靖皇帝也拉下了水,毕竟人是皇帝下令杀的,卖官的钱有一部分也进了皇帝的腰包,为了保全面子,嘉靖一定会赦免他。


    严世蕃的算盘果然打得精明!


    谁知,徐阶技高一筹,私下做了手脚,将严世蕃的罪名改为“暗中结交王爷、逾制建造府邸、勾结倭寇、私通北元”等等。


    姜,到底还是老的辣。这份罪状一呈上去,严世蕃的死期就到了。


    之后,嘉靖尤不解恨,又下令罚没严家一切家产,流放严世蕃的所有子孙,“始作俑者”严嵩,最终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3、严嵩父子贪腐无度


    嘉靖知道严氏父子贪,但他真的没想到,严氏父子会贪那么多。


    严嵩家到底有多少钱呢?咱们看三组数字就知道了:


    据记载,嘉靖下令查抄严家时,刑部、大理寺、锦衣卫等4个部门联手合作,光清点家产就用了整整3个月;


    抄没的家产清单多达140页,最后竟汇编成了一本书——《天水冰山录》;


    严家光在江西一地的房产,就有6647间,黄金32900多两、白银220多万两,其余的珍宝古玩无数。


    难怪严世蕃大言不惭地对好友夸口说:“皇上都没有我家富有!


    身居高位,富可敌国,严氏父子的生活自然奢侈无度,作为严嵩的独子,严世蕃比其父更是不知收敛。


    据说,《金瓶梅》里的“西门庆”就是以严世蕃为原型创作的。




    总结:


    严嵩,也曾满怀理想,想要与奸恶佞臣奋力一搏,可惜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他最终选择了妥协,成了一个绝对的现实主义者。


    为了跻身高位,他可以放弃立场、投机钻营,为了功名利禄,他也可以恩将仇报、肆意构陷。


    严嵩,最终成为了他不屑与之为伍的那种人——顶着“奸臣”的恶名,被牢牢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但凭心而论,严嵩之恶,远不如嘉靖之恶。


    毛主席曾这样评价嘉靖皇帝朱厚熜:“炼丹修道,昏庸老朽,坐了四十几年天下,就是不办事。”


    嘉靖朝人才济济,却依然民不聊生、朝政混乱不堪,这第一责任人,不在严嵩,而在嘉靖。


    《明史纪事本末》里有一句中肯的评价:“猜忌之主,喜用柔媚之臣,理有固然,无足怪者。”


    也就是说,严嵩这样谄媚的人,之所以能身居高位,是因为多疑、残暴又专权的嘉靖需要他。


    嘉靖需要严嵩当他通神的梯子、搂钱的耙子、顶罪的锅子,他不是不知道严嵩的恶行,只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他必须要保住严嵩。


    只可惜,天理昭彰,报应不爽,严嵩遇上严世蕃这样败家又坑爹的儿子,也算是恶人有恶报吧!

    严嵩最后的结局如何?

    公元1567年,在袁州分宜这个地方,88岁高龄的严嵩,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浑身散发着恶臭,栖身在郊外坟地的一间墓舍里。

    所谓“墓舍”,是富裕人家为了方便上坟扫墓,在坟地里建的简易小屋。

    严嵩颤巍巍抚摸着自己满是泥污的胡子,想到自己的3位至亲,相濡以沫几十年的老婆病死了,聪明绝顶的儿子严世藩被当街斩首,宝贝孙子严绍庭,被流放到蛮荒之地受苦,生死未卜。

    他想到这些亲人都离他而去,自己也是朝不保夕,不禁老泪纵横。

    恍惚间,他的思绪回到遥远的童年时光。

    一.神童降世,光耀门楣

    1480年,袁州府分宜,一个姓严的教书先生家里,诞下一个男婴,取名严嵩。

    这个男孩从小就显出与众不同,3岁能识字,6岁能背四书五经,到了8岁,竟然以优秀童生的身份进了县学。

    要知道,有多少人学到这个程度时,都已经20多岁了。

    严嵩成了远近闻名的神童,全家都把考中科举,光耀门楣的希望寄托在他身上。

    严嵩也算争气,虽然在科举之路中,多次受到家庭变故的扰乱,但还是在26岁那年,进京赶考,一举拿下全国第五名的好成绩,并被分配到了翰林院工作。

    然而翰林院基层小文员的工作,让严嵩心理落差极大。20几年来,他一直被家乡人众星捧月般奉若神童,就连县太爷都把他当宝贝。现如今他走入仕途才发现,出身普通没有背景的他,就好像一个职场小透明。

    在翰林院熬到第3个年头的时候,严嵩的寡母去世,按规矩,官员的直系亲属过世,应当休假回乡守孝。

    让人吃惊的是,严嵩干脆辞职了,借口守孝,实际上回老家隐居去了,这一去就是10年之久。

    10年间,朝廷几次劝他回来上班,他也没答应。直到后来内阁首辅杨廷和邀他出来工作,严嵩才答应。

    当年,就是杨廷和大人点中的严嵩的答卷,按照当时的习惯,杨廷和算是严嵩的恩师。

    结果可笑的是,这次复出工作,严嵩又没坚持下来,就上了一年班,竟然因为出差办事恰好遇到宁王谋反,他看兵乱严重,竟然吓得跑回老家躲着去了。


    二.重入仕途遇贵人,稀里糊涂速升迁

    1521年,已经41岁的严嵩觉得时机到了,因为这一年,明武宗朱厚照英年早逝,新皇登基,恩师杨廷和代理朝政。

    他果断再次回到单位上班。

    不过到了单位他才发现,此时京城正闹得乱哄哄的,朝臣们每天忙着搞“辩论赛”。

    原来呀,上个皇帝明武宗英年早逝也没有子嗣,于是由他的堂弟朱厚熜继位,也就是被后世称为嘉靖帝的那位。

    嘉靖帝的老爸是兴献王爷,嘉靖就觉得:我虽然不是皇帝生的,但是我现在当皇帝了,得给我爸一个说法吧,他老人家成了皇帝亲爸爸了,总得享受点该有的待遇吧。

    于是他提出,要把老爸的灵位搬进太庙里供奉。

    关于这个提议,朝堂上可就闹开了,大臣们主要分成两派,以杨廷和为首的一派,是坚决反对,少数几个大臣则支持。

    这事儿史书上叫做“大礼议事件”。

    折腾来折腾去,最终的处理结果是,在太庙旁边建个小太庙,把兴献王灵位供奉进去。很显然,反对派输了。

    而反对派的下场就是下岗或降职,本来炙手可热的杨廷和瞬间凉凉。

    而支持皇帝的那一派不用说,全都像坐着飞机一样,升职加薪了。

    至于严嵩呢,这次是非常险,虽然恩师完蛋了,但是幸亏他还有一个特别要好的老乡,叫桂萼的,这桂萼简直就是严嵩的大贵人。

    当时闹起大礼议事件,这个桂萼就是带头支持嘉靖皇帝的一个。事件结束后,桂萼火速升职,成了嘉靖身边的红人。

    而严嵩这个41岁的翰林院基层工作人员,马上就沾了老乡的光,连升三级,成了国子监的一把手。

    通过大礼议事件,严嵩得到了相当大的启发,他发现,要想仕途顺,就得揣摩好皇帝的心意,讨得皇帝的欢心,皇帝高兴了,看你顺眼,那你就仕途无忧。至于什么原则呀,什么骨气呀,全都不值一提。

    从此之后的17年时间,严嵩把左右逢源应用地贼溜,一路升到了尚书。


    三.狡诈斗夏言,艰难入内阁

    1538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可以说是严嵩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这一年,嘉靖皇帝又出了个幺蛾子,他已经不满足于把老爸灵位请进太庙了,他觉得该给老爸封一个皇帝的封号才行。

    给早已作古的兴献王封皇帝?这是多么的荒唐,这简直比之前王爷灵位进太庙还要荒唐100倍。

    朝堂上众大臣全都反对,就连没啥原则的严嵩也觉得这不大合适。

    于是当嘉靖帝在这种情况下特意问严嵩:“严爱卿,谈谈你的看法吧。”(严嵩当时是礼部尚书,这事儿正好是归他管)严嵩就说了一通不咸不淡的话,没反对也没支持。

    嘉靖本意是想从严嵩这个原则性不强的大臣身上找个突破口,结果并没有如愿以偿,嘉靖暴怒。

    严嵩当天就后悔得要命,他都是奔60的人了,好不容易爬到尚书的位置,要是因为这次惹怒皇上仕途玩完,那这后半辈子基本就没戏了。

    于是他赶紧写了两篇拍马屁的文章《庆云颂》和《大礼告成颂》,中心思想就是赞美嘉靖帝要给老爸皇帝封号的这个提议。

    第二天嘉靖一看两篇文章,立刻心花怒放,并借此成功地给亲老爸赐了皇帝封号,得偿所愿。

    严嵩从此也成了嘉靖眼前的红人,受到另眼相看。

    不过,严嵩这个毫无原则拍马屁的恶心行为,却直接惹火了朝堂上的众大臣。他们觉得严嵩是个真小人,是个奸臣。

    而这些指责他的清流官员中,以内阁首辅夏言职位最高,也最为正直无私。

    从此之后,在严嵩心里,夏言成了他升迁路上的死敌,把夏言拉下马也成了严嵩的目标。

    严嵩和夏言的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整整持续了十年之久。

    十年间,严嵩曾向皇帝进谗言毁谤夏言,而一向正直的夏言,时时以江山社稷为重,平时会有一些行为会让嘉靖帝丢面子、不舒服。严嵩的谗言,激发了皇帝以往那些不好的回忆,暴怒之下,竟然直接把夏言给开除了。

    内阁大臣共有4人,夏言走了,就有了空缺,严嵩立刻被皇帝升为内阁大臣。从此之后,严嵩进入内阁。

    严嵩进入内阁之后,并不是兢兢业业埋头苦干,而是借着自己演技高超的优势,在内阁办公室表演起为了工作废寝忘食加班到半夜不回家的戏码。

    嘉靖帝还真就吃这套,对严嵩印象很好。

    严嵩不仅是做足表面功夫,还花了很多心思整治内阁中的另外3个大臣,毕竟,在内阁中,严嵩是资历最浅的,资历浅就代表话语权最轻,严嵩可不甘心如此。

    经过他费尽心机的一番操作,果真把内阁一把手翟銮给整走了,成功独揽大权。

    然而,在1545年,严嵩还没得意多久呢,业务能力出众的夏言又被皇帝召回来了,继续任内阁首辅一职,也就是一把手,严嵩则是次辅,内阁二把手。

    严嵩心里恨呀,要没有夏言,他就是一把手,基本就是皇帝之下,百官之上,只要把嘉靖哄好,他就可以放心搂钱。夏言一来,他的计划全乱了。

    接下来的几年,严嵩费尽心机整夏言,不过都没有成功。

    1548年,一心为了大明江山鞠躬尽瘁、舍身忘我的夏言,终究是惹怒了皇帝。

    当时有个能力很强的将军,向皇帝提议出兵收复河套地区。而嘉靖帝是个图安稳,没有什么进取心的皇帝,不会去打一场可有可无的仗的。

    夏言出于对国家发展的角度,大力支持这个提议,触了嘉靖帝的逆鳞。

    嘉靖因此让夏言退休回家养老,而严嵩这次干脆再踩上一脚,给夏言又栽赃了一个勾结武将的罪名,彻底把夏言给整倒了。


    四.只手遮天,把控朝政

    除掉了夏言这个障碍,严嵩坐上了内阁首辅的宝座。

    内阁是权力中心,而内阁首辅更是真正的大权臣。

    嘉靖皇帝这个人,智商很高,很有心机,但是他没有进取心,心里没装什么江山社稷,他更注重个人私生活,个人感受。嘉靖迷恋道教,沉迷炼丹,大把的时间都用在这上面。

    因此呢,嘉靖自从1536年开始就不上朝了,毕竟早朝太累人了,每天凌晨4点就得起床,一坐就是几个小时,还得听一群言官发言,还得一一回应,那太影响他的个人生活了。

    不过虽然如此,毕竟嘉靖还是皇帝,国家机器也还得运转才行,皇帝还是需要一个和大臣们沟通的渠道。

    于是,嘉靖帝想了个办法,他经常召开内阁会议,内阁四大臣和他,一共五个人,探讨国家大事,内阁大臣们把下面官吏的奏折整理到一起,挑一些重要的汇报给皇帝,小事情的话,就直接由内阁来解决。

    这种模式下,内阁首辅那真是皇帝一人之下,百官之上。

    没了夏言,严嵩这回彻底走上了人生巅峰。

    他疯狂地发展自己的党羽,清除掉那些违逆自己的官员,光明正大搞贪污。

    他儿子严世藩是工部右侍郎,工部按现代话来说,就是建设部,工部右侍郎相当于建设部二把手。日常工作就是经手朝廷各种城建项目,油水很大。

    这严嵩父子俩呢,全都是没啥道德感的人,非常贪财,所以这父子干脆联手搞贪污。

    那你可能要问了,这么奸诈的内阁首辅,就没有正义的声音去讨伐他吗?

    当然有啊,严嵩只手遮天把控朝政的15年间,曾有沈炼、杨继盛为代表的正义之士,以性命为代价,向嘉靖帝死谏,揭发严嵩的罪行。除了明着来的,暗地里筹谋扳倒严嵩父子的正直官员就更多了。

    但他们都失败了。

    一方面,严嵩的权势太大了,且已经形成了强大的党羽,除了嘉靖帝,没人能奈何他。

    另一方面,严嵩很擅长迎合上意,是那种完全放弃尊严的迎合。在严嵩长年的努力之下,嘉靖帝对他产生了依赖,君臣间甚至培养出了感情,就类似乾隆与和珅那样的情谊。

    因此,嘉靖帝明知道严嵩父子贪腐严重,但是他选择放任不管。

    严嵩父子体会到皇帝对自己的放任,就更加有恃无恐,明目张胆。


    五.得意忘形,祸患已至

    嘉靖帝整日穿着道士服,窝在宫里研究炼丹修道,政事交给内阁,而严嵩这个首辅又把控了内阁。

    严嵩权倾朝野,严党林立。

    放眼整个朝廷,乃至皇室,凡是想办什么事,全都要先真金白银地把严嵩搞定才行。只要想平安就得拍严嵩的马屁。

    严氏父子长年累月地大肆搞钱,简直无法无天,时间久了,父子俩也飘了。

    公元1558年3月份,发生了一件意义重大的事儿。

    一天之内,竟然有三位大臣上书弹劾严嵩。

    而这三个大臣吴时来、董传策、张翀,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徐阶徐大人的门生。

    这里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徐阶,徐阶是内阁大臣之一,官位仅次于严嵩,严嵩是首辅,他是次辅。

    严嵩得知这三人弹劾自己,吃了一惊,但还是没怎么当回事。

    为什么吃惊呢?

    三人同一天弹劾,还都是徐阶的门生,但凡智商正常的人,都能看出来这是徐阶指使的嘛,有预谋,有计划的弹劾。

    严嵩之所以吃惊,是因为徐阶这么多年以来,对待严嵩都是一副奴颜婢膝的贱样子,为了讨好严嵩,不惜把自己的孙女嫁给严嵩的孙子做小妾。

    他一直以为徐阶是识时务的,选择站在自己这边,万万没想到,徐阶这么些年都是装出来的。

    这一下子,他算是看出来徐阶的真面目了。

    那么严嵩又为啥不怎么当回事呢?

    因为他把控朝政以来,偶尔弹劾他的也有,但是每次嘉靖帝都选择保他,他有恃无恐,满以为这次也和以往一样,自己演演戏,再让严党帮他运作一番,嘉靖帝顺水推舟,事情也就过去了。

    果然,嘉靖帝看了三人的奏折之后,没有找严嵩问话,而且立刻把他们仨下狱,下令审问,问问他们的幕后主使是谁。

    可是三人铁嘴钢牙,就是不承认是一伙的,嘉靖帝把他们发配充军,这事儿算结束了。

    严嵩以为万事大吉了,实际上危险正在向他走来,是他太大意了。

    徐阶这只是第一步,试试嘉靖帝对严嵩的态度而已。

    三个徐阶的门生同一天去弹劾,不用问都知道是徐阶的主使,嘉靖帝那么聪明的一个人,怎么可能想不到呢,但他只是做做样子审了一下三人,就发配了,根本没问徐阶。

    这说明什么,说明徐阶在嘉靖心里的份量重了,而严嵩在嘉靖心里的地位下降了。

    不少史学家认为,这个阶段,嘉靖帝对严嵩已经不耐烦了,虽然他用严嵩非常顺手,但十几年里,总是有人弹劾严嵩,每次都得嘉靖出马给他收拾局面,实在是不胜其烦。

    两年后,严嵩做了一件蠢事,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嘉靖40年年底,嘉靖帝和妃子一起玩烟花,结果把宫殿给点了,嘉靖的寝宫永寿宫被烧,只好暂时搬到玉溪宫暂住。

    于是嘉靖在内阁会议时,问起宫殿的重建情况。

    让人吃惊的是,严嵩竟然说了一句“咱们刚刚搞完一个大工程,库房的建材不够,新的永寿宫一时半会建不起来,皇上您可以先搬到南宫住。”

    其他内阁大臣全都目瞪口呆,嘉靖帝则是立刻火冒三丈,训斥了严嵩一番。

    原来,这个南宫不是啥吉利地方。

    想当年,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俘虏,弟弟暂时当了皇帝,等到朱祁镇回国后,弟弟不想把皇位归还,于是把他直接软禁起来,这个用来软禁的地方就是南宫。

    也不知道严嵩是岁数太大,脑子不好使了,还是抽什么风,竟然让皇上住南宫。

    紧接着,徐阶赶紧开口,承诺三个月就可以建成永寿宫。嘉靖听了龙颜大悦,把工程交给了徐阶。

    严嵩这才感到大势不好。

    接下来,严家又出了一件事,严嵩的发妻欧阳氏,也就是严世蕃的妈,病逝了。爷俩伤心欲绝,除了对欧阳氏的不舍之外,其实还有一个很现实的原因,欧阳氏一死,严世蕃得立马回老家守孝去。

    当时的制度如此,凡是官员的父母过世,都得回老家守孝三年,工作就得暂时停止了。

    而严世蕃一旦回老家,就不能在严嵩身边辅佐了。要知道,严世蕃才智过人,头脑机敏,非常擅长谋略,以及揣测圣意。他的政治头脑比老爸要强很多。

    几十年来,严嵩办事之所以如此滴水不漏,并不是说严嵩有多厉害,很多主意都是严世蕃出的,尤其是严嵩上了年纪之后,就更加依靠严世蕃。当时严嵩已经81岁高龄了。

    严世蕃回老家守孝去了,果不其然,这下严嵩没了智囊,接连几次都没有揣测准皇帝的意思。嘉靖对他越发有意见了。

    几个月后的一次占卜,断送了严嵩两父子。

    嘉靖帝很迷信,平时会定时搞一搞扶乩的把戏。

    简单说,扶乩就是俩人扶着一根树枝,在沙盘画出字来。

    嘉靖经常通过扶乩来进行和上天的对话。

    可说白了,既然扶乩是要由人扶着树枝,那具体画出什么字,还不是人为的嘛。

    这次嘉靖问完问题后,沙盘上画出了“奸臣当道,贤臣不用”八个字。

    嘉靖又问,奸臣是谁,贤臣是谁。

    沙盘上画出“奸臣如严嵩,贤臣如徐阶”。

    扶乩事件之后,内阁次辅徐阶立刻行动起来,他找到下属邹应龙,安排他立刻写了一篇弹劾严世蕃的奏折。

    奏折内容大概就是说,严世蕃仗着老爹的权势,贪污受贿搞的不像话,该斩首。

    嘉靖这时候对严嵩已经厌烦,严嵩接连几次地表现不佳,导致嘉靖正在气头上。

    他看了奏折,毫不犹豫就下令,逮捕严世蕃,好好审一审,至于严嵩,他还是留有一定的情面,嘉靖表示:我相信,你儿子的事和你没关系,你退休回家养老去吧。


    六.最后的猖狂,追悔莫及

    如果说,严嵩见好就收,就此打住的话,还可以享受一个安乐的晚年,但是世上没有后悔药。

    虽然严世蕃入狱被审,严嵩被迫卸任退休,但严党还在呀。

    严党中,除了一些胆子小的,立刻摘清关系的,还有相当一部分骨干成员是不甘心就此认输的。

    严党里一个主要人物,刑部右侍郎鄢懋卿,他立刻行动起来,营救严世蕃。

    不得不说,这个鄢懋卿能力真是强,经过他上上下下一番运作,严世蕃的最终审判结果竟然是,经查证,贪污白银800两,发配雷州充军。

    这个严世蕃呢,被发配之后还是不消停,不知道是用了什么办法,竟然在半路跑了,来到江西。

    严嵩也赶来江西和儿子团聚,父子俩竟然毫无顾忌,在江西兴师动众建起豪宅来。

    同时,俩人也从未放弃严党事业,他们联系了严党骨干成员,想方设法想让严嵩再回到工作岗位。

    人呀,狂妄到极致,路也就走到头了。

    就在严家大兴土木建豪宅的时候,出了一件事。

    严氏父子虽然倒了台,还是不知收敛,行事作风依然如恶霸一般,这就导致他们家的仆人和工人也都一个个张狂得很。

    这一天,有个文人打扮的人从严家的建筑工地经过,出于好奇心他就扭头多瞅了几眼。

    仅仅是多看了几眼,竟然就惹怒了工人,他们当即辱骂了这位文人,文人试图辩解,他们竟然还扔出砖头,砸伤了他的额头。

    这个被欺辱的人并不是一个普通老百姓,他是袁州的一个小小推官。

    他满肚子的怒气无处发泄,于是就给好朋友林润写了一封信,吐槽这件事。

    这个林润呢,是南京御史。

    林润得知这件事,也感到愤愤不平,之前他就一直憎恨严氏父子。一个念头油然而生,干脆写一封奏折弹劾他们。

    紧接着,林润特意去调查了一下严氏父子在江西的情况,写奏折弹劾这父子俩,勾结海盗,图谋不轨,严世蕃胆大妄为当逃兵,隐藏两年之久。

    嘉靖看了奏折大怒,下令逮捕严世蕃,回京审问。

    然而严氏父子依然没有惧怕,严世蕃刚被带到京城,竟然受到官员们的款待,连监狱门都没进。

    这些让人惊呆下巴的情况,也让徐阶大惊失色,他筹划隐忍十几年,才扳倒严嵩,没想到,人家都倒台了,还这么大势力。

    如果严氏父子再运作一番,重回朝堂也不是没可能。

    徐阶不敢掉以轻心,立刻回去商量对策。

    反复考虑后,徐阶写下一封奏折,让他的下属呈了上去。

    嘉靖看了这封奏折异常光火,下令将严世蕃斩立决,严家抄家,所有财产充公。

    那么,这封奏折写的什么呢?

    主要是两点,一是说严世蕃和倭寇头子做朋友,训练自己的军队,想要里通外国,图谋不轨。

    二是说,严氏父子占了一块有“王气”的土地,建造房屋。

    这两条,通倭和犯上都占了,嘉靖帝自然是无法容忍。

    就这样,严氏两父子亲手给自己作到了绝路,连平安度日的机会都给作没了。

    严家被抄家,严嵩贬为庶民,严世蕃被处斩,严嵩的孙子被流放,一家人分崩离析。

    据史书记载,严家巨富,抄家都抄了一个月。

    抄出来黄金三万多两,白银三百万两,古玩字画,奇珍异宝那都不计其数了,房产田产铺面这些固定资产无数。

    抄家清单整整写满了一大本,像书一样。

    后来还有人把这清单批量印刷出售,当书卖,老百姓出于猎奇心理,纷纷购买阅读。抄家清单被卖成了畅销书,你说搞笑不搞笑?

    至于已经86岁、身无分文的严嵩,被赶回了老家。


    七.凄惨落幕

    1567年,已经要了两年饭的严嵩,穿着破烂,整日食不果腹,他又老又病,连个栖身之所都没有,有时候只得露宿街头,天太冷的时候只好去坟地上的墓舍里避一避。

    这一天,病入膏肓的严嵩,孤独落寞,无比凄惨地死在了别人家的墓舍里,当时他88岁。

    严嵩的结局可谓是凄惨至极,由权倾朝野的内阁首辅,沦落成沿街讨饭的乞丐,亲人或死或囚,只剩自己一个孤家寡人。

    这种下场其实远比一死了之要残忍的多。

    这结局也全都是他咎由自取得来的。

    上一页1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