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独立营是什么营,有多少人,战斗力如何,怎么才叫独立营?类似问题,恐怕都是看多了《亮剑》等电视剧的结果。军队作为一个国家承担战争任务的集团,有其序列和编制。越是正...
独立营是什么营,有多少人,战斗力如何,怎么才叫独立营?
类似问题,恐怕都是看多了《亮剑》等电视剧的结果。
军队作为一个国家承担战争任务的集团,有其序列和编制。越是正规化的军队,对此要求越高。同一类型的作战单位,都有明确的编制,从人数到装备皆有规范。这对于军队的训练作战后期指挥等等各个环节都有重要的意义。这个首先要明确。
军队的作战单位有明确层级。班排连营团旅师军兵团,这是我军历史上最普遍的层级。在常规序列中又有明确编制的作战单位,也有其确定的番号,当然不会冠以“独立”名称。比如,抗美援朝的特级英雄杨根思所在的单位番号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20军58师172团3连”。
再说说部队的番号。团以上单位是全军统一赋予番号。营连则按所在团编号。比如上甘岭战役的特功八连,当时的番号是“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5军45师134团8连”。这是我军著名的英雄连队之一,该连有自己的连史(已经很牛逼了,很多团营都没有)。连史记载,八连从来都是百分之百地完成任务,从来没有打过败仗,从来没有丢过阵地。上甘岭战役中八连三次打光三次重建,先后补充近800人,出色地完成了坚守阵地和坑道的任务。班排则是以所在连为单位编号。
理解了这个,就可以回头看看“独立营”了。凡冠以“独立”的作战单位,不在常规序列之中,就是说,不会出现“205团独立营”这种番号,也不会有“182师独立营”。因为不管182师还是205团,都是部队的常规序列。独立营,基本上只在“某某军区独立营”、“某某军分区独立营”,在我军历史上过去战争年代编制和序列不太规范的时候出现较多,一般而言,军区或军分区直接指挥的才冠以“独立”名称,主要是独立营独立团。现在这种情形已经很少见了。
明白了这些,就会知道,“独立营”不是一个规范的部队编制概念,它的编制、人数、装备等都是不确定的,鉴于它的单位级别,只能说“与普通的营大致相仿”,战斗力也难以明确界定,不过,既然已经是“营”,人数规模和战斗力自然会高过连,但一般也不会超过团。所以不必过于纠结这个。
既然说到“独立营”,那就顺便说说“加强营”。“加强”是部队编制的一个特殊概念。它主要是指处于作战任务需要,在暂时性额外编入该单位序列的作战力量。一般而言,加强营会比普通的营装备人数都多,战斗力自然也强,但不会超过团,否则就没有必要加强这个营,直接派一个团执行任务就行了。
独立营是什么营,有多少人,战斗力如何,怎么才叫独立营?
根据军委会副参谋总长白崇禧回忆录的记载,至1944年底,抗日军队的番号共有120个军、354个师、31个独立旅、150个独立团和15个独立营,而到了1945年底第一期裁军结束时,共裁掉了34个军、110个师、21个独立旅、83个独立团和10个独立营(或特种兵营)的番号。也就是说,在抗战结束之时,整个国军400多万军队中,只剩下5个独立营的番号,可见所占比例非常之小!
为什么占比这么小呢?因为部队正规番号授予的最低一级,应为团级或者相当于团级的建制,比如抗战时期的师级番号原本限制在200个(青年军突破了这个限制),比如第5军第200师所属三个步兵团的番号分别为第598团、第599团和第600团,还是有数字序列番号的。而各团所属的步兵营,则只是自己排序的一营、二营和三营了,不再有数字番号,所以从理论上说,“独立营”并不是一个完全合规的部队番号,它的存在有一定的特殊性。
除去地方杂牌或者军阀时期自拟的独立营番号之外,民国时期“独立营”的编制大致只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正规军里面的“特种兵营”,包括独立的炮兵、工兵、装甲兵等单位,因为当时的中国军队仍然以轻步兵为主,特种兵占比较小,一时无力编组团以上的级别建制。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第200师的前身:军事委员会直属的战车营,既然是军委会直属而不隶属于任何团、旅、师、军等单位,那么它就是一个妥妥的“独立营”。
毕竟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生产坦克和装甲车的能力,因此徐庭瑶考察欧洲军事回来之后,虽然提出了组建装甲部队的建议,可惜国弱民穷,只是在1934年购买了英国“维克斯”轻型炮战车16辆、水陆两用战车16辆以及英国重型哈雷二轮、三轮摩托车若干,以此为基础结合原战车队和汽车驾驶训练班毕业的学员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战车营,因为这么点重装备也只能暂时编组为营级单位。
再后来又向德国购买了一批装备,包括17辆“I号战车”和12辆“Sd.Kfz.221型”装甲车等,再添置一些杂七杂八的装备和补充一些人员后,1936年底才有条件将战车营扩编为陆军装甲兵团,由黄埔一期的杜聿明少将担任团长,战斗序列则仍然是由军事委员会直属,那么这支部队的性质就是“独立团”了。这个装甲兵团也就是后来组建机械化第200师的基础,然后再以200师为基础扩编成为第5军,所以国民政府的第一个机械化军(不太够格)其实是从一个“独立营”发展起来的。
另外比较苦逼的一个兵种就是炮兵,国内各兵工厂不能生产重型火炮,那就只能依赖花钱进口,所以在抗战爆发之前的1935年3月,军事委员会曾在武汉行营(主任陈诚)设立“炮兵整理处”,开始对全国炮兵部队按照火炮种类进行整理。当时共编成两团制的炮兵旅4个,独立炮兵团5个,独立山炮营、独立野战炮营、独立重迫击炮营各3个,也就是共有九个独立的炮兵营。道理很简单:装备不足,除去配属给各军、师作战单位的火炮外,剩余的山炮、野炮、重迫只能以“营级”编组。
因为那个年代的炮兵配属,还达不到每师装备一团的水平,最精锐的德械师也只够条件装备一个炮兵营,如果把剩余的山炮、野炮、重迫以团为单位编组,那么可用作战单位就太少了,战时不敷分配,这些独立炮营也都是临时配属给战区、集团军级别的建制作战,战役结束就要归建,仍由军委会直接掌握。相比较之下,日军一个师团就编有一个炮兵联队,同时在战役中还有独立的野战重炮兵、独立山炮大队(也是独立营的意思)、独立迫击炮大队的火力加强,炮力差距一下子就拉开了。
除此之外,还有若干独立的通信兵营、高射炮营、交辎兵营、宪兵营等等特种兵单位,而正规的作战单位中,“独立营”的编制是基本没有的,前面介绍过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营级并不是一个战术基本编成单位,没有序列番号、没有司令部设置、没有后勤保障分队,军事委员会拥有数百万陆军,没有必要编成“独立营”这样的建制。而没有番号的部队,在军政部的花名册上都不能存在,如何进行军政管理和拨发粮弹军饷?
当然了,这事也不是绝对的,主要是抗战时期军队编制比较混乱,各战区、各集团军根据作战需要,可能会临时编组独立营的建制,不过既然是“独立”的番号,意味着必须是由两级以上的作战单位所辖,而不能是团属(可以是师属、军属或者集团军属)。前几年有个电视剧叫《我的特一营》,这支部队的人设那就是装备精良的特种部队,由军部直辖,所以也可以视为独立营的建制,至于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这支部队,那只有鬼知道了,反正我是不信,一色的M3冲锋枪明显穿越了。
独立营的另外一种主要存在形式,其实是我军的地方部队编制,抗战时期在八路军主力部队以外,各大军区纷纷建立地方武装,于是出现了区小队、区中队、县大队等编制。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和不断发展,到抗日大反攻阶段,地方武装也逐渐升格扩编,通常情况下,一个县的地方武装如果超过了500人或者更多,就可以编组成为“独立团”,如果人数实在不足,比如只有200到300人,那就编成“独立营”,因此不少根据地所属的县大队,最后都授予了“独立营”的番号。
以罗帅领导的山东军区为例,到1945年8月初,整个军区(一级军区)共辖5个军区(二级军区)、22个军分区、3个教导团、18个独立团、24个基干团、4个独立旅、2个支队、1个海军支队、113个独立营(县大队)和800多个区中队,总兵力已经达到27万余人。
其中这100多个独立营以平均每营300人计算,就达到了4万人之多,是根据地内部各县的重要武装力量,主要任务是保卫地方政权、保卫土改、应对土匪和小股敌人的威胁。既然是地方武装而非野战部队,所以其兵员素质、装备水平和战斗力当然是第三档的,在没有组建山东军区各主力师的情况下,排在它前面的既有八路军的旅、团等正规作战单位,也有独立团、基干团和支队等野战补充力量。
因此从任务性质看,这些“独立营”的战斗力肯定是相对较弱的,也就比县大队、区中队和区小队强那么一丢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