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古代百姓买不起食盐,那他们烧菜用什么代替?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资,盐也是如此。如果长期不能摄入盐分,人体就会显现类似“粗脖子”等症状,而对于古...
古代百姓买不起食盐,那他们烧菜用什么代替?
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资,盐也是如此。如果长期不能摄入盐分,人体就会显现类似“粗脖子”等症状,而对于古代人而言,缺少盐分摄入的影响更大,因为人体缺盐以后就会没有力气,古代生产力不发达,人力不足,则意味着农田荒废,结果就是影响一家人的生存。
所以,盐是人类生存的调味品,在某种角度而言,也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那么,在古代买不起食盐的百姓,他们烧菜做饭时,是如何解决食盐的问题,以什么来代替食盐,保证了人体对盐分的摄入呢?
古代的盐
古代的盐与现在的盐有很大的区别,这种区别不仅仅在于科技水平,更重要的是基于历史背景下的不同。
古代的盐一般根据几种不同的来源,而被分为几种:
其一,海盐。从这个名字就可以轻易看出来,海盐来自于大海,是海水经过蒸煮或者晾晒而来。海盐的获得方式比较简单,但局限性也不是没有。一来只有居住在海边的人才方便提取,二来海盐的杂质多,许多利用碳进行过滤,否则味道很苦且长期食用对身体不好;
其二,池盐。池盐与海盐有些类似,都来源于水,不同的是池盐不来自海水,而是来自咸水湖的湖水;
其三,岩盐。岩盐也称石盐和矿盐,是一种自然形成的矿物盐。岩盐虽然属于矿石,却与海盐有着很大的关联,是自然出现的海盐经过多年沉淀后,形成的一种矿物质。
岩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以海盐为基础出现的,但岩盐却要比海盐干净许多,开采岩盐也不需要像海盐那么多的过滤的流程,极大的降低了开采的成本;
其四,井盐。古代人通过挖井的方式,将井中的卤水抽出来以后,进行繁复的工艺处理以后,生产出来的盐就是井盐。井盐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天然形成,另外一种则是在矿盐的基础上,向矿盐内注入清水,再抽取卤水提炼。
井盐的开采投资很大,风险也不小,有的人投资数万两白银开井,却一无所获的情况也不是没有。井盐的开采主要分布在四川,根据一些出土的壁画和史料来看,四川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掌握了开采井盐的技术,并熟练掌握了这门技术。
古代对盐的管理方式
对于一个古代的封建统治者而言,保证盐的稳定供应好处颇多,既可以保证百姓的生活、生产,也可以通过贩盐获得税收,充实国库。
据《周礼》的记载,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对盐进行管理的官员,被称为“盐人”,所有与盐有关的事务,皆由“盐人”进行调配管理。
“盐人掌盐之政令”
2500多年前,人们食用的盐主要分为苦盐、散盐、形盐和饴盐。其中苦盐颗粒大,味道苦,是下品。而饴盐略带甘甜,只有周王室才能享用。
起初,各国对于盐的制作并未管控,但随着时代发展,封建王朝的建立,尤其是汉武帝期间,对盐的税收重视程度被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汉武帝惯于用兵,虽然在“武功”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战争毕竟是需要大量的钱粮支持,在这种情况下,“盐铁专卖”制度开始实施了。
总体而言,我国古代各个时期对盐的管理方式主要分为三种:
其一,朝廷授权给某地的商人,由商人负责盐的生产和销售,但需要按照约定缴纳税额;
其二,地方势力对辖区内的盐具有完全的掌控权,无论是生产、销售全都由地方势力控制,利润自然也收入地方势力囊中。刘濞和张士诚都是如此,他们两个人都是利用近海的优势,靠盐发家。这种情况最大的弊端就是,地方势力会迅速积累财富,甚至到了足以反抗朝廷的地步,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吴煮东海之水为盐,以致富,国用饶足。”——《汉书》
其三,将盐的生产销售商业化,在各个产盐的郡设置盐务官,对盐进行管控。汉武帝当时采取的方式是,各产盐地依然由百姓生产盐,但后续的运输、销售则由朝廷来进行,从而得到高额的税收,又保证了产盐地百姓的收入。
吃不起盐的百姓怎么办?
古代的产盐地和沿海地区虽然也不少,盐的量也足够供应。但古代保证盐的供应有一个难题,那就是运输问题。由于古代的交通不发达,运输成本非常高,尤其是发生战乱时期,运盐的道路基本处于切断状态。
如果因为这种情况而吃不上盐,或者因为经济条件实在太差,买不起盐,百姓靠什么方式来补充身体所需的盐分呢?
第一,私盐。即便是在执行“盐铁专卖”制度期间,依然有人偷偷制作私盐,甚至还会有一些地方武装力量,从事生产、售卖私盐的情况。私盐的质量虽然比官盐差上不少,但私盐的优势在于价格便宜,因此被许多百姓接受,为私盐的存在提供了生存土壤;
第二,“生物盐”。在动物的内脏和血液中,同样有盐的存在。游牧民族在不沿海、没有盐矿的情况下,除了劫掠和购买以外,还可以靠动物血液补充盐分,保证人体所需。古代的游牧民族都是能骑善射、能征惯战者,从这一点来看,他们并不受缺盐的问题困扰;
第三,盐碱地的自制盐。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会形成盐碱地。盐碱地对于耕种而言是不利因素,但百姓却能从这种盐碱地里获得盐。
盐碱地里的盐,有的会浮现在地表,有的深入在地下。附近的居民可以取土后,拿到家里用水冲出其中的盐分,再蒸发水分后获得盐;
气死,硝盐。这种盐比较特殊,也只有在一些特殊的情况下才会食用。古代的厕所一般都是旱厕,硝盐一般会出现在旱厕的墙壁和其他位置,这种白色的硝盐可以起到应急作用,在严重缺少食盐、急需补充盐分的情况下,起到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古代的盐是非常重要的物资,普通百姓很难获得纯净的食盐,甚至在不丰收的年头,想要吃上盐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但老百姓的智慧非常高,即便在缺盐的情况下,依然可以利用各种办法补充身体的盐分。
参考资料:《汉书》《史记》《周礼》
古代百姓买不起食盐,那他们烧菜用什么代替?
买不起?如果古代的盐真贵到绝大多数人都买不起的话,那朝廷想尽办法捏在手里的盐卖不出去,就完全失去了意义,古代的盐虽然不便宜,但却不可能贵到吃不起。
在古时候,盐是一种重要的物资,从汉武帝时代开始进行盐铁专营,盐成为了朝廷最重要的岁入来源之一,不过古时候的盐,大多数情况下利润虽高,却没那么昂贵。
正所谓“柴米油盐酱醋茶”,盐在古人出门七件事当中名列第四,好像也没那么重要。
仔细想想,如果跟柴米油这三样比起来,盐好像也确实没那么不可或缺,但要是跟酱醋茶这三样调味品比起来,盐的作用就明显很多了。
众所周知,盐对于人来说是不能缺少的东西,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这是很重要的。
如果人长期不摄取盐分,那么就会导致身体出现各种不适,在古时候,人们甚至用盐来治疗各种病痛,而盐还有杀菌之类的效果,盐不仅是调味品用作饮食,还有更多价值。
只不过,盐的开采并没有其他调味品那么容易,不管是海边晒盐,还是开采井盐,都是十分复杂的事情,而且因为技术不成熟,古时候的盐往往都很粗。
从上古时代,部落之间就经常战争,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掠取盐的产地。
周王朝时期,就设置了“盐人”,专门管理盐的开采与经营,可见盐的地位之高。
就是因为盐如此重要,若是能够将盐的生产经营拿捏在手里,那么就能够获得极其丰厚的相关利润,先秦时代零零散散,而汉朝时期,正式将盐收为朝廷专营。
盐的经营,的确能够带来巨额的利益,但这有个前提,那就是盐必须是能够大量卖出去,这也就注定了,古时候的盐虽然专营,也不便宜,但并不会贵得离谱。
《旧唐书》中,高宗永徽四年,长安一石盐的价格也就二十文钱,根本不算贵。
古代多数时候,官盐都还算是平价的盐,能够保证多数人可以消费得起,价格比较亲民。
自然,也的确是有些人真的不太能吃得起盐,这倒不是因为盐的价格太高,而是因为这些人的经济情况实在是太差,其收入实在是不足以购买足够的盐。
打个比方来说,十块钱一斤的猪肉对多数人来说,根本不能说贵,可对于那些年收入仅有几千块或者一万元出头的人来说,那就还是非常昂贵,还是吃不起的。
古时候的盐,价格对于多数人来说,是平价的,对少数人来说,则显得比较贵。
比方说是在西南山地,云贵等地方,当地人想要获取食盐,确实不容易。
因为盐的利润非常高,而且有些人吃不起官盐,所以古时候出现了私盐,这种私盐其实是属于非法的盐,但因为有利可图而且利润不小,历代都非常常见。
比起官盐,私盐的价格要更低一些,只不过大多数的私盐,质量很差。
可就算质量低劣,那些吃不起盐的人,也只能够选择购买私盐来食用,而且就算是便宜的私盐的话,也还是挺珍贵的,需要非常节省着使用。
不少地方,人们甚至在需要的时候拿着盐巴舔几下来摄取必要的盐分而已。
盐是人体必须的,平时省着点吃,也没什么健康上的问题,而直接带来的主要是饭菜之类不会有什么滋味而已,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明朝时期,来自南美的辣椒传入中国,出现在浙江地区,但很长时间内,辣椒仅仅作为观赏植物没人去吃,直到清康熙六十年,贵州出现了最早的辣椒食用记载。
贵州苗人,以辣椒代盐!当地的苗民用辛辣、杀菌、香气十足的辣椒代替盐吃饭。
说白了,古人用来代替盐的东西,主要就是辣椒,但这个历史并不算很久。
整体来说,古代大多数的时候,盐都是人们能够吃得起的,完全吃不起盐的不多,而人们要么购买一定量的私盐,或者后来使用辣椒来代替盐调味下饭。